貍美美
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YouTube短片,裏面的主人公要完成一項挑戰(zhàn):在陌生的國家被蒙眼丟到首都周邊的小城或鄉(xiāng)下,然後在不能使用手機、沒有信用卡,只有一點點現金及一張紙質地圖的條件下,想辦法返回首都的住處。詳情不細說了,只講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:隨著主人公一路求助,不停有熱心路人圍著地圖苦苦研究——突然間失去手機導航,大家都表現出了一種無差別的笨拙。
這讓小貍想起公元前四世紀的蘇格拉底,這位偉大的哲人曾激烈反對文字書寫,因為「如果人們去學習書寫,就會將健忘植入靈魂。他們將不再依靠自身記憶力,而是依賴外在符號的提醒?!固K格拉底操的這份心,在之後二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裏被時時印證,比如印刷術普及時,年輕修士們背誦經書的能力便遠遠不如抄經的時代。
而今天,人類的「科技柺棍」正史無前例地豐盛,智能手機成為隨身攜帶的第二腦,查詢、導航、書寫、製作、推理和判斷統統都可以輕鬆丟給AI代勞,人類正歷經自身歷史上最大烈度的記憶革命,也正面臨著最危險的本能退化。甚至,醫(yī)學界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:數字癡呆。
簡單說,數字癡呆就是指由於過度使用電子設備,導致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認知功能下降等現象。
數字癡呆的養(yǎng)成來自感官與現實體驗的完全剝離,比如觸摸屏的平滑觸感取代了紙張的紋理記憶,美食濾鏡覆蓋了真實的色香體驗,Spotify算法比本人更清楚何時該播放哪段回憶。一些研究指出,隨著數字設備的普及,包括Z世代在內的年輕一代對視覺信息的依賴程度提高,而對其他感官,如嗅覺、觸覺的感知可能有所削弱。
而最危險的認知侵蝕則發(fā)生在思維底層。有數據顯示,2024年春節(jié)假期某音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突破了7小時,幾乎佔據人們一半的清醒時間,足見某音的算法明顯比人們自己更懂得如何取悅多巴胺系統。而當短視頻用15秒重塑著神經突觸的連結模式,人類經歷百萬年進化才獲得的深度思考能力,正在被馴化為條件反射式的神經抽搐,人類引以為傲的智慧火種,也正在瀑布流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返祖退化。
人類就是這樣充滿矛盾,一面擔憂AI取代自己、一面又主動將靈魂典當給算法。
今年1月,《Nature》發(fā)表的文章提到科學家驚訝地發(fā)現美國門多塔湖中細菌的演化在循環(huán),每年春天就會回到原點。站在智人走出非洲的第20萬個春天,也不排除人類有朝一日也會重新退化成黑猩猩的同學。只是,我們多少總該有些主觀的抵抗,哪怕微弱。倒不是為了抵抗AI,而是在重重數字身份中,證明自己確實曾經真正活過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