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芋頭並不算是我特別喜歡的食物,因為其粉粉的口感,總讓我覺得有一點「脹滯」的感覺。不過,只要把它做成甜的芋泥,我卻變得無比喜歡。
這次寫的菜式也是來自南宋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,名為「酥黃獨」。
酥黃獨是一道以芋頭作為主要材料的菜餚。雖然黃獨與芋頭外型有點相似,但卻是絕對不同的兩種植物。由於黃獨的皮是黃色,而且每枝只獨結(jié)一顆,所以有此名稱。既然不會用上黃獨作為材料,那為什麼林洪要把這道菜命名為酥黃獨?我先不說穿,大家看下去就會明白。
據(jù)林洪說,有一個下著雪的晚上,他正在做芋頭。就在芋頭剛做熟的時候,他一個「仇芋」(即與芋頭有仇,意思是特別喜歡吃芋頭)的朋友來訪。那朋友說道:「看到你的來信,於是便帶著酒來叩門拜訪?!沽趾殪妒嵌顺鲇箢^,與朋友一起享用。吃著吃著,朋友說:「『煮芋』有幾種方法,但唯有『酥黃獨』是世間罕有?!惯@就是林洪獲得「酥黃獨」做法的前因後果。
這道酥黃獨的材料並不複雜,就是芋頭、香榧子、杏仁加麵粉。首先,先把芋頭蒸熟,切片,由於油煎的時間不會太長,所以要先蒸熟芋頭。接著,研磨香榧子、杏仁,並與醬料一起調(diào)勻。林洪沒有說明是什麼醬料。按我猜想,既然是山家素食,自然不能用肉醬,因此我會建議用甜麵醬,也即是平日用來蘸北京填鴨的醬料。為什麼用甜麵醬?我想芋頭味淡,輕帶甜味的甜麵醬正好襯托它的味道,而且又不會搶去香榧子、杏仁等堅果的香氣。和好這「有味」麵糊後,便把芋頭放進(jìn)去,然後「拖麵煎之」。
林洪說要煎至略呈白色,我不太明白,或者是指芋頭的心呈白色吧?無論如何,經(jīng)油煎過的芋頭,外皮金黃酥脆,這大概就是「酥黃獨」名字的由來。雖然沒法穿越到南宋吃上這一口,但林洪結(jié)尾的兩句詩卻頗道盡其妙——「雪翻夜鉢裁成玉,春化寒酥剪作金」,讓人無限神往。
高濂仿作「山芋頭」 鹹淡皆宜
後來,明代高濂寫了一本書,叫做《野蔌品》,裏面有一則食譜,題為「山芋頭」,內(nèi)容不長,全文錄於此:「采芋為片,用榧子煮過,去苦杏仁為末,少加醬水或鹽,和麵將芋片拖食之?!剐乃宓哪?,應(yīng)該發(fā)現(xiàn)這個做法與《山家清供》所錄的基本一致。不過,其中還是有三處出入:第一,林洪沒有說明是如何煮熟芋頭,但高濂卻明指是用香榧子加水去煮;第二,香榧子是和芋煮,而不是和進(jìn)麵糊;第三,高濂指出可以加鹽調(diào)味,而不一定是醬料。
高濂這改動,我想也是可取的,而且「以鹽代醬」或許更適合偏好淡口的老饕。味道沒有好與壞,只有吃者喜歡與不喜歡。而且,古人的口味與今人也不盡相同,所以大家不妨按自己喜好,自由調(diào)配吧!
●葉德平博士,香港教育大學(xué)「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(shù)管理榮譽文學(xué)士」課程統(tǒng)籌主任、「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」副總監(jiān),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、文化專著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