聞正聲 時事評論員

水是極之珍貴的天然資源,在社會和經濟發(fā)展中有不可或缺的角色,維持生命固然要水、經濟作業(yè)亦要用水。由於食水資源的地理分布極不平均,世界多處都面對清潔及安全食水供應不足的問題。香港市民很幸福,雖然地方小,卻不愁沒有水用,關鍵之一就是我們有東江水作為我們穩(wěn)定的食水供應來源。

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。在過去一個甲子的時間,東江水源源不絕供港,緩解香港水資源極度短缺的問題。今天大家扭開水龍頭,食水就即時流出,年輕一代可能想像不到60多年前的1963年,香港曾出現(xiàn)嚴重旱情。當年為解決食水不足的問題,實施超過一年的制水措施,最嚴峻時每四日才供水一次,每次供水只有四小時,對經濟和民生有多大影響,可想而知。

東江水佔港淡水用量達八成

其後港英政府與廣東當局進行多番磋商,達成興建東深供水系統(tǒng)的共識,並由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準,由中央人民政府撥款興建;香港則負責興建抽水站、水管和隧道,將東江水分送到香港各區(qū)。當年國家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,在國家困難的時期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推展有關工程,由1964年2月20日動工,大約一年時間就完成83公里長的供水工程,並在1965年3月1日起正式向香港供水;國家對香港的關愛,實在令人動容。

全球的水資源只有少於2.5%是淡水,其餘的都是海水。換句話說,假設用100隻杯盛載地球上所有水資源,淡水僅佔當中的兩杯半,再加上部分淡水資源藏於南北極未融化冰山,故此實際可供飲用的淡水資源其實僅佔地球總水量不足1%。

東江水,正是世上最難得的淡水資源之一,對香港的重要性,從它現(xiàn)時每年8.2億立方米的供水量,佔香港淡水總用量七至八成便可知曉。如沒有東江水,香港便必須另覓替代品去填補這七至八成淡水用水量的缺口;單靠貯存雨水根本不足以應付需求,而如靠海水化淡,則成本不菲。

東江水協(xié)議價格合理保足夠供應

現(xiàn)時特區(qū)政府與廣東省簽署的東江水供水協(xié)議中,已採用「統(tǒng)包扣減」方式,香港可按需要輸入東江水。舉例而言,如當本地雨水集水量較高,所需的東江水水量低於每年供水量預設上限時,水價會按實際供水量從基本水價扣減;相反,香港亦可根據(jù)實際需要,與粵方商討增加輸入的東江水量至11億立方米。

在最新一份購買東江水協(xié)議中,香港在2024-26年三年間的東江水基本水價約157.7億元。過去有評論指東江水「太貴」,甚至形容其價格有「謀取暴利」之嫌,但筆者認為有關說法不但站不住腳,更是抹殺廣東多年來對香港的照顧和協(xié)助。

首先,東江水供水協(xié)議內的水價,並不單單是「水」本身,亦包括保護輸港東江水水質措施,以及維護沿河基礎建設、系統(tǒng)運作及維修等的費用。根據(jù)發(fā)展局去年回覆立法會查詢時表示,近年輸港東江水的價格調整較側重人民幣兌港元匯率、粵港兩地物價指數(shù)的變化,而用於生態(tài)保護及其他方面的新增成本並沒有全面考慮在內。

翻查資料,向香港供水的輸水設施需要翻越高山,讓水「倒流」83公里後方能進入深圳水庫,這項工程由建設到日常保養(yǎng)的花費都十分巨大。此外,為保障供港東江水水質,內地多年來實施多項大型基礎建設及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措施,例如污水處理及調污的基礎設施,以及在沿東江流域進行截排,嚴格限制開發(fā)東江流域沿線保護區(qū);遷走東江河道附近具污染性的工廠及土地復修等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措施。

以上種種措施,確保了輸港東江水的穩(wěn)定性和水質符合用作平常飲用「地表水」的最高國家標準。由此可見,輸港東江水的安排,絕非只是普通的一門生意,更是國家戰(zhàn)略支持香港的重要措施。

「先節(jié)後增」珍惜水資源

根據(jù)專業(yè)國際研究機構世界資源研究所(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)在202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,全球約有40億人、即世界一半人口,每年至少有一個月處於「高度缺水」狀態(tài)。可想而知,穩(wěn)定的食水供應並非理所當然的事。

氣候變化日益加劇,令香港降雨量不穩(wěn)定,但社會和經濟持續(xù)發(fā)展又勢必令用水需求上升。為應對這個挑戰(zhàn),特區(qū)政府提出「先節(jié)後增」的原則,控制用水需求增長,並開拓新水源。在政府擴闊水資源的網絡體系、加強管理水管爆裂和滲漏以減少用水流失的同時,社會各界亦應減少和節(jié)約使用珍貴的水資源,大家都盡自己一分力,讓香港擁有一個「不缺水的未來」。